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鹦鹉洲长江大桥定色"国际橘"三塔四跨创纪录

发表于2013-07-24

昨从中铁大桥局获悉,英国知名杂志、国际道路联合会会刊《世界高速公路》刚出版的第6期封面选择了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,画面壮美,并专门撰写了名为《跨越天堑》的文章。全文共计5个整版,配插图数十张。在其中的一幅图片上,文章用了“给人以艺术美感的鹦鹉洲大桥”作为说明。此刊认为,“这座桥对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”。

万里之遥的一座桥,何以引起英国这一著名刊物的关注?

连日,本报记者三赴酷暑中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,探访这座桥和它背后筑城者的故事。截至目前,大桥主缆索股架设完毕,优美的“弧线”已经形成。据悉,紧索工程完成后,9月份,大桥将由结构施工转入桥面施工阶段。明年年底全线竣工通车。

作为中铁大桥局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指挥长,南京人罗瑞华说,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级工程,要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。

工期提速两个月

指挥长睡在工地上

鹦鹉洲大桥由南、北两个锚碇拉住悬索,犹如两个大力士。2011年4月开工建设的北锚碇沉井总高43米,直径66米,相当于8个篮球场大,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圆形陆地沉井。

罗瑞华表示,北锚碇沉井建设周边有大量未拆迁民房、54层的高档住宅楼和长江大堤。其中最近的民房与沉井仅相隔15米,如果施工不合规范,很容易造成周边建筑沉降、开裂。

“因距离长江大堤仅百米,为确保安全,必须抢在长江汛期来临前,完成沉井的下沉工作,以免江水与沉井贯通,形成巨大管涌,威胁周边居民。2011年9月开工,次年5月底前必须封底,一般情况需要1年才能完工,当时我确实心里没底。”罗瑞华坦言,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。为实现工期由1年提速为8个月,一线工人24小时作业,他也睡在工地监督。

家和妻儿都在南京,可是自打来到鹦鹉洲长江大桥工地后,他一年才回两三次家。项目部不少职工的家距离工地最近仅1公里,但为保证工期,有时一两个月才回去一次。

为避免影响周边居民,施工方投入2000多万元在沉井边10米处打入地下连续墙,将沉井包在里面,并在周围装上隔音设施,减少对居民的干扰。经过持续观测,沉井周边地表做到“零沉降”,未接到一起有关建筑物开裂或施工噪音的居民投诉。

多花100万元

工地上没有渣土车

在沉井下沉过程中,需取出井内17万方土。罗瑞华坦言,类似工地的一般做法简单粗暴,用吸泥机抽取,然后向周围喷出,泥浆四溅,有时甚至喷到工人身上。取出来的泥浆风干后还会产生大量灰尘,污染环境。

“如果采用传统方法,17万方土堆起来,将形成占地30多亩的渣土山,需数十台渣土车来回运1个月。而渣土车在运输过程中,又会造成交通拥堵、二次污染。”为此,施工团队开始研究新的高效环保排渣方法。最终,在北锚碇沉井工地上铺设长距离管道,将沉井吸出的泥浆通过管道直接输送至江边的泥浆船上,再运送到航道部门指定地点。

罗瑞华表示:“这一方案虽比传统方案多花100多万元,但却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,将污染降到最小。”这一方法还申请了国家专利。

攀爬400米“猫道”

74晚调好悬拉索股

并排飞跨长江的两根长2285米的主缆,每根主缆之上又有114根直线下垂的索股,均匀拉起桥面。每根索股必须调整精确,垂度保持一致。

白天的温差变化较大,夜晚温度相对恒定,为减少误差,调索任务定在夜间22点到次日凌晨4点进行。为此,专门成立了一支夜间调索小分队,人们进入梦乡时,他们才开始一天的工作。

小分队成员潘祥介绍,索股调整的顺序是先主跨后边跨。队员先坐上施工电梯,到达120多米高的塔上,然后徒步攀爬沿主索而建的施工“猫道”400多米,来到1号塔至2号塔“猫道”的中段。“有恐高症的一定不能上去,脚下就是滔滔江水,如果起风,‘猫道’还摇晃得厉害,好似在百米高空走吊桥的感觉。”

在早已准备好的搭架上,已调整好的索股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,绵延而去,看不到尽头。潘祥说,他将温度探头绑在被调的索股上,通过对讲机与各分段的操作人员交流。“我们每天调整两根索股,大概需四五个小时。晚上工作虽然累一点、冷一点,可是看着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大桥成长,特别开心。”

潘祥说,大桥的索股牵引调整就好比“绣花”,是一个精细活,先通过仪器测量,再人工调整,小分队成员连续奋战了74个夜晚才“绣”完。

发表于2013-07-24

院士会诊大桥色彩

“国际橘”脱颖而出

中铁大桥院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杨光武介绍,为了建好这座备受关注的大桥,除了大桥的整体设计方案外,他还与地质、水文、景观等部门一起研究方案细节。

“建桥对于设计者的压力非常大,细到一根栏杆、桥的颜色,都需要多方论证。”

据透露,仅大桥的颜色前前后后就提出了几十种方案,比如白色调、灰色调、蓝色、绿色、国际橘等。为此还专门请该院院士、设计大师等专家召开论证会,最终敲定为“国际橘”。这一颜色是受到美国金门大桥的启发,这种红色系将给人激情而充满活力之感,此外,在大雾多雨的天气,国际橘也能让开车的人对前路看得更清楚,首次在跨长江的大桥上选用。

回应观景呼声

增设观景人行通道

设计中,为民生考虑的细节不少。何志明透露,鹦鹉洲大桥设计为快速路,城市快速路是不设置人行道的。可在大桥开始施工后,有市民写信,这么美的桥,强烈建议在桥上增设观景人行通道,满足市民近距离看桥观景的需求。

为了实现市民观桥看江的愿望,大桥设置了两条观景人行通道,桥两侧还设置了上下电梯和梯道。另外,为让市民、游客站高观景,汉阳一侧的1号主塔顶上专门设置了观景平台,电梯直达而上,市民可俯瞰三镇美景。

据悉,在桥塔塔顶设观景平台,是武汉的跨江大桥中首次使用。

发表于2013-07-24

鹦鹉洲长江大桥:三塔四跨创世界悬索桥纪录 

谈及建设中的鹦鹉洲长江大桥,中国工程设计大师、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高宗余充满自豪: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,是匹配武汉大江胜景和鹦鹉洲人文传承的最美大桥。”

大桥两端的武昌和汉阳,筑城至今约1800年历史,唐宋时期,汉阳鹦鹉洲已是商船云集的商业港埠。那时从汉阳到武昌,需渡船过江。这条线一直充满诗情画意,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兹地。

鹦鹉洲大桥就处在这一“龟蛇锁大江”的城市景观和黄鹤楼景观视线内,高宗余在2006年开始研究时,就对多个桥型做过充分比选,为了不让过高的桥塔破坏城市景观天际线,又能体现出两岸的历史底蕴,最终采用线条柔和的三塔四跨悬索桥。相比一跨过江,造价至少节省20亿元,且不破坏两岸的江滩。

美国旧金山地标——跨海悬索桥金门大桥被誉为世界最美建筑之一。高宗余表示,“鹦鹉洲大桥就是一座能留下印象,有回味的桥,目标是打造汉版的‘金门大桥’。”

“摊开地图,你会发现,全长48公里的二环线还缺18公里。”业主单位武汉城投集团项目总工程师何志明表示,鹦鹉洲长江大桥是整个二环线“扣环”的关键。目前,由悬索构成的“美丽弧线”全面建成,待明年底该桥通车后,二环线才“画圆”成环,穿越三镇繁华地带,全程无红绿灯,实现任意两点30分钟畅达。

大桥串起汉阳中心与武昌南部,起于墨水湖北路,沿马鹦路穿拦江堤路、鹦鹉大道,跨长江至武昌,经鲇鱼套、津水路至梅家山立交。路线全长7.8公里,主桥2.1公里,为双向8车道快速路。目前,武汉已建成7座跨长江桥,鹦鹉洲大桥距长江一桥约2.3公里,设计流量日均12万辆车,能大大分担长江一桥压力。

发表于2013-07-25

辛苦,反正做工程的都蛮辛苦的

发表于2013-07-25

期待~  等待~



大桥一建好这边的房子又要涨价了吧~

发表于2013-07-26
江边出品必属精品
发表于2013-07-29

不简单啊,也很辛苦了。

发表于2013-07-29

期待~  等待~

发表于2013-07-29

确实也是挺让人期待的。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