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目前1.6亿人城镇租房

发表于2018-07-26

房子是家,是安宁,是避风港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从福利分房到商品住房,中国人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,房地产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目前,没有一个行业像房地产这样调控密集,也没有一个行业像房地产这样价格些微波动就会引发热议。那么,接下来房地产市场走向何处?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方向,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。

租房怎么租?向租房者赋权

实行租购并举,发展住房租赁市场,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。然而,与住房交易市场相比,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,在“租金贵”“租房难”“黑中介”等问题的包围下,租房并不轻松。目前,我国大概有1.6亿人在城镇租房居住。根据机构预测,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1.9亿,在2030年将到达2.7亿。如何实现“租者有其屋”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。

为了让百姓租房更放心、省心,2017年7月,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《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》,要求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,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,通过平台提供便捷的租赁信息发布服务,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。为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,多地政府还从金融支持、用地保障、增加房源投入市场等方面推出各类举措。例如,武汉搭建了“互联网+租赁+金融”服务平台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途径;深圳出台措施保障人才住房、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用地比例等。

保障租房者权益,除了规范租赁环节外,还要向租房者赋权,让租房者与买房者在落户、入学、就医、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,以促进“租售同权”。只有让租房渐渐成为一种文化,至少能成为除买房之外实现“住有所居”的一项靠谱选择,才能真正实现“租购并举”,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发展。

保障房如何兜底?公平分配格外重要

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,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、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。经过多年发展,保障房从曾经的十多种形式收缩成现在明确的两种:一个是公租房,即把“廉租公租”概念打通,统称为公租房;另一个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共有产权房,政府和住房主体共同持有产权,不能随行就市交易,卖房收入也不全归个人。

保障房是一项民心工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累计有6000多万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楼房,还有19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。但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,有的建得过于偏远,配套设施不全,无人愿意入住,只能空置;有的位置绝佳,配套齐全,却鸠占鹊巢,甚至出现开宝马住保障房等怪象。

保障房要“好事办好”,公平分配格外重要。只有完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,通过深化改革严格监管,才能真正发挥好保障房的“兜底”功能。

上一页|1|
/1页